校園 體育 藝文 關於我們 +
疫情衝擊藝文經濟   紓困政策是解藥還是幻影
2020-05-25 徐嘉璟、陳嘉怡、林昕璿、黃子珊
#藝文紓困 #疫情 #文化部
【記者陳嘉怡、徐嘉璟、林昕璿、黃子珊綜合報導】台上歌聲嘹亮,舞姿翩翩,舞台劇演員們正密集地進行排練。但是受到武漢肺炎疫情影響,原本五月初就要展演的舞台劇《再見歌廳秀》,已經延期到下半年。預計演出的另一齣舞台劇也延至年底。 然而檔期一旦更換,劇團就得承受前期行銷與製作費用的巨大損失。不只劇場界飽受衝擊,其它展覽活動也紛紛受到影響,前所未有的打擊正撲向藝文產業。
故事工廠執行長林佳鋒說:「包含辦公室的營運管銷,然後再加上票房上面的損失,大概有1532萬左右。過去一個禮拜,大概可以賣80到90萬左右的票券;那疫情開始之後,一天賣的票不到2萬塊,一個禮拜賣不到20萬的票券。到了三月底票房,都已經出現負數了。此刻其實面對藝術票房寒冬,相信這應該是所有的團隊都面臨到的困境。」
為了幫助藝文產業度過寒冬,文化部啟動藝文紓困補助辦法。受到疫情衝擊的藝文團體,除了可以向政府申請貸款利息補貼,也可以針對疫情造成的財務損失,申請藝文紓困補助,範圍包括人員薪資、行政支出、場地租金和製作費用。
文化部部長鄭麗君表示,事業和自營工作者都可以提出(藝文紓困補助)申請,「我們(文化部)當時這樣規劃的核心想法就是,我們對藝文產業的紓困,最重要的目的是支持整個產業裡面的藝文工作者一起渡過難關。讓人才不要流失,讓理想不被放棄,那疫情過後振興才有可為。」
為確保靠接案維生的藝文工作者,能夠證明自己的工作受到影響,提出補助申請,文化部目前提供三種管道。接案工作者可直接提出受影響的工作合約,或是納入合作事業一同申請補助。也可選擇勞動部的方案,接案工作者只要有在藝創工會投保,即可透過工會提出補助申請。
在藝文事業團體方面,補助上限為250萬元,包括人員薪資、營運資金補助,以及因應提升補助計畫。鼓勵藝文團體持續創作,以提升表演品質。如果大型團體有更高的周轉需求,則適合申請艱困事業營運補貼,不受250萬元限制。
丞舞製作團隊舞團經理許慈茵說:「我覺得非常直接損失,的確就是在財務上面的損失。為了保有團員他們還是可以繼續去做這樣的訓練,我們必須要有相對應還是會有支出他們。我覺得在這個上面,有非常強烈的信念是,我們絕對不要去虧待團員他們的努力跟他們的信任。承舞製作沒有因為疫情,去損失掉任何一個團員,舞團在思考的永遠是我們要怎麼走更長遠。」
政府的紓困思維在於,確保藝文工作者不會因為疫情,而被裁員或停止工作,以維持藝文產業的活動能量。但政府的紓困措施,還是無法照顧到所有的藝文工作者。
表演藝術聯盟祕書長李孟融解釋:「這些受衝擊的委任或承攬藝術工作者就有點像『假性的失業』,因為工作被延宕,而導致無法執行現在的業務,但無法主張失業。這有兩種層次,一個層次叫做,一旦到文化部的紓困補助的時候,無法提出合法的證明說,我真的就是失業。所以剛剛提到的合約就變得很重要,他可以真實地來反應說,我這個疫情真的影響到了工作期程,因此收不到錢。另一個狀況是失業認定的條件有障礙,因為這些人從來不是勞工。」
藝術創作者職業工會秘書長謝毅弘表示,表演跟視覺藝術行政人員應該有30%到40%是承攬人員,「但是它應該是朝向雇傭,因為他就是跟上班族一樣,早上8點上班,晚上6點下班,然後中間他的主管會命令他一大堆東西。那這個應該是逐步去改善行政或技術人員的勞動條件,讓他們朝向雇傭化,這是對整個產業都有幫助的。五年十年就一大批的人退出產業圈,讓人才沒有辦法連續下去。」然而雇傭契約雖然保障多,卻跟創作者有衝突。謝毅弘解釋,因為僱傭的監督管理很重,要完全去監督管理創作者,跟創作這件事情有衝突。
除了失業認定的問題之外,因為每個藝文團體的運作模式不同,所面臨到的衝擊程度也各有差異。政府想要解決各類藝文團體的問題,應該要深入瞭解藝文產業的特性,才能開出對症下藥的政策。
台灣視覺藝術協會理事長吳尚邕說:「視覺藝術跟表演藝術這邊有一個比較大的根本不太一樣,以表演藝術來說,它們(表演藝術)主要的一個收入來源很明確。我聽一場音樂會,我看一場表演,我看電影也好,它都是票房。以視覺藝術來說,視覺藝術的一個展覽,都是免費的佔大多數,普遍是一個銷售藝術品。這一個項目區作為一個主要的一個營運收入,申請者他不是說非常的有辦法提出說,那我到底這一檔展覽沒有辦或延期了到底有多少損失。」
由於藝術產業的創作週期長,需要長時間的準備和醞釀,才能讓一部好的作品登場。然而當藝術工作者無法維持生計,被迫從事其它可以維持穩定收入的行業,藝術產業的人才就會流失。即便將來疫情退燒,只要藝術工作者缺乏練習,就沒有辦法立刻回歸舞台。疫情對藝文產業造成的衝擊,也就不會馬上消失。
即使表演活動暫停,林佳鋒表示,故事工廠團隊並沒有停下腳步,「排練場還是每天在排練,不管是技術部門表演人,或者是我的編導的團隊,他們每天早上十點鐘就開始排練。我有跟我的同仁講一段話:『此刻疫情即便那麼的嚴峻,但是我不會放棄你們,你們好好的工作。度過這一段之後,我相信我們會越來越好。』」
李孟融說:「大家都說一天不跳舞,只有你自己知道,兩天只有你隔壁的舞者知道,三天觀眾都知道了。身體跟肌肉是會發生改變的,一旦沒有作品或舞團支持他每天可以排練,那這些表演者它的身體和肌肉型態會發生改變,熟悉身體、熟悉舞碼、熟悉舞台的方式也會改變。」
故事工廠藝術總監黃致凱說:「我覺得我們就像十日談裡的人物,在這個瘟疫在全世界到處蔓延的同時,我們走進了劇場,暫時和現實世界隔離。我們藉由說故事,來撫慰我們的心靈。當然我知道當我們離開劇場的時候,這場瘟疫並不會結束。」
疫情就像是放大鏡般,將藝文產業長期以來累積的問題,重新攤在陽光下檢視,讓藝文產業獲得反思的機會,將危機化成轉機,提出一些不同的因應做法,也可以嘗試其它的創作方式。
吳尚邕說:「我們藝術家跟藏家之間,因為疫情,然後去搭建的這個臨時性的一個藝文發表的一個替代性機制,可能是一個在網路平台上販賣作品的形式。然後去做一個互助簡單來說的話,台灣的這個名稱叫做『藝起加油』。那這個狀態它講的是,我們每個藝術家提供作品在網路上,是多了一個我們平常藝術市場上,不太會看到的一個現象存在。」
藝文產業向來有「先百業而衰,後百業而興」的特性。當未來疫情結束,全球經濟回暖,藝文產業還需要花多久的時間復甦,還是個未知數。武漢肺炎這隻超級黑天鵝,考驗的是整體藝文產業的體質。也許應該要沉澱思考,未來若再度面對相同的突發事件,藝文產業有沒有能力去因應,增加「抵抗力」。
廢人廢話
徐嘉璟
誤入新聞系の社會四老寶貝,可以叫我夾緊,我會夾給你看,但不要叫我加緊腳步走,很累。
廢廢相報
記者|吳冠伶 徐嘉璟 陳庭寬
指導|李法賢
copyright©2020 廢報
贊助我們
校園 體育 藝文 關於我們 +
疫情衝擊藝文經濟   紓困政策是解藥還是幻影
2020-05-25 徐嘉璟、陳嘉怡、林昕璿、黃子珊
#藝文紓困 #疫情 #文化部
【記者陳嘉怡、徐嘉璟、林昕璿、黃子珊綜合報導】台上歌聲嘹亮,舞姿翩翩,舞台劇演員們正密集地進行排練。但是受到武漢肺炎疫情影響,原本五月初就要展演的舞台劇《再見歌廳秀》,已經延期到下半年。預計演出的另一齣舞台劇也延至年底。 然而檔期一旦更換,劇團就得承受前期行銷與製作費用的巨大損失。不只劇場界飽受衝擊,其它展覽活動也紛紛受到影響,前所未有的打擊正撲向藝文產業。
故事工廠執行長林佳鋒說:「包含辦公室的營運管銷,然後再加上票房上面的損失,大概有1532萬左右。過去一個禮拜,大概可以賣80到90萬左右的票券;那疫情開始之後,一天賣的票不到2萬塊,一個禮拜賣不到20萬的票券。到了三月底票房,都已經出現負數了。此刻其實面對藝術票房寒冬,相信這應該是所有的團隊都面臨到的困境。」
為了幫助藝文產業度過寒冬,文化部啟動藝文紓困補助辦法。受到疫情衝擊的藝文團體,除了可以向政府申請貸款利息補貼,也可以針對疫情造成的財務損失,申請藝文紓困補助,範圍包括人員薪資、行政支出、場地租金和製作費用。
文化部部長鄭麗君表示,事業和自營工作者都可以提出(藝文紓困補助)申請,「我們(文化部)當時這樣規劃的核心想法就是,我們對藝文產業的紓困,最重要的目的是支持整個產業裡面的藝文工作者一起渡過難關。讓人才不要流失,讓理想不被放棄,那疫情過後振興才有可為。」
為確保靠接案維生的藝文工作者,能夠證明自己的工作受到影響,提出補助申請,文化部目前提供三種管道。接案工作者可直接提出受影響的工作合約,或是納入合作事業一同申請補助。也可選擇勞動部的方案,接案工作者只要有在藝創工會投保,即可透過工會提出補助申請。
在藝文事業團體方面,補助上限為250萬元,包括人員薪資、營運資金補助,以及因應提升補助計畫。鼓勵藝文團體持續創作,以提升表演品質。如果大型團體有更高的周轉需求,則適合申請艱困事業營運補貼,不受250萬元限制。
丞舞製作團隊舞團經理許慈茵說:「我覺得非常直接損失,的確就是在財務上面的損失。為了保有團員他們還是可以繼續去做這樣的訓練,我們必須要有相對應還是會有支出他們。我覺得在這個上面,有非常強烈的信念是,我們絕對不要去虧待團員他們的努力跟他們的信任。承舞製作沒有因為疫情,去損失掉任何一個團員,舞團在思考的永遠是我們要怎麼走更長遠。」
政府的紓困思維在於,確保藝文工作者不會因為疫情,而被裁員或停止工作,以維持藝文產業的活動能量。但政府的紓困措施,還是無法照顧到所有的藝文工作者。
表演藝術聯盟祕書長李孟融解釋:「這些受衝擊的委任或承攬藝術工作者就有點像『假性的失業』,因為工作被延宕,而導致無法執行現在的業務,但無法主張失業。這有兩種層次,一個層次叫做,一旦到文化部的紓困補助的時候,無法提出合法的證明說,我真的就是失業。所以剛剛提到的合約就變得很重要,他可以真實地來反應說,我這個疫情真的影響到了工作期程,因此收不到錢。另一個狀況是失業認定的條件有障礙,因為這些人從來不是勞工。」
藝術創作者職業工會秘書長謝毅弘表示,表演跟視覺藝術行政人員應該有30%到40%是承攬人員,「但是它應該是朝向雇傭,因為他就是跟上班族一樣,早上8點上班,晚上6點下班,然後中間他的主管會命令他一大堆東西。那這個應該是逐步去改善行政或技術人員的勞動條件,讓他們朝向雇傭化,這是對整個產業都有幫助的。五年十年就一大批的人退出產業圈,讓人才沒有辦法連續下去。」然而雇傭契約雖然保障多,卻跟創作者有衝突。謝毅弘解釋,因為僱傭的監督管理很重,要完全去監督管理創作者,跟創作這件事情有衝突。
除了失業認定的問題之外,因為每個藝文團體的運作模式不同,所面臨到的衝擊程度也各有差異。政府想要解決各類藝文團體的問題,應該要深入瞭解藝文產業的特性,才能開出對症下藥的政策。
台灣視覺藝術協會理事長吳尚邕說:「視覺藝術跟表演藝術這邊有一個比較大的根本不太一樣,以表演藝術來說,它們(表演藝術)主要的一個收入來源很明確。我聽一場音樂會,我看一場表演,我看電影也好,它都是票房。以視覺藝術來說,視覺藝術的一個展覽,都是免費的佔大多數,普遍是一個銷售藝術品。這一個項目區作為一個主要的一個營運收入,申請者他不是說非常的有辦法提出說,那我到底這一檔展覽沒有辦或延期了到底有多少損失。」
由於藝術產業的創作週期長,需要長時間的準備和醞釀,才能讓一部好的作品登場。然而當藝術工作者無法維持生計,被迫從事其它可以維持穩定收入的行業,藝術產業的人才就會流失。即便將來疫情退燒,只要藝術工作者缺乏練習,就沒有辦法立刻回歸舞台。疫情對藝文產業造成的衝擊,也就不會馬上消失。
即使表演活動暫停,林佳鋒表示,故事工廠團隊並沒有停下腳步,「排練場還是每天在排練,不管是技術部門表演人,或者是我的編導的團隊,他們每天早上十點鐘就開始排練。我有跟我的同仁講一段話:『此刻疫情即便那麼的嚴峻,但是我不會放棄你們,你們好好的工作。度過這一段之後,我相信我們會越來越好。』」
李孟融說:「大家都說一天不跳舞,只有你自己知道,兩天只有你隔壁的舞者知道,三天觀眾都知道了。身體跟肌肉是會發生改變的,一旦沒有作品或舞團支持他每天可以排練,那這些表演者它的身體和肌肉型態會發生改變,熟悉身體、熟悉舞碼、熟悉舞台的方式也會改變。」
故事工廠藝術總監黃致凱說:「我覺得我們就像十日談裡的人物,在這個瘟疫在全世界到處蔓延的同時,我們走進了劇場,暫時和現實世界隔離。我們藉由說故事,來撫慰我們的心靈。當然我知道當我們離開劇場的時候,這場瘟疫並不會結束。」
疫情就像是放大鏡般,將藝文產業長期以來累積的問題,重新攤在陽光下檢視,讓藝文產業獲得反思的機會,將危機化成轉機,提出一些不同的因應做法,也可以嘗試其它的創作方式。
吳尚邕說:「我們藝術家跟藏家之間,因為疫情,然後去搭建的這個臨時性的一個藝文發表的一個替代性機制,可能是一個在網路平台上販賣作品的形式。然後去做一個互助簡單來說的話,台灣的這個名稱叫做『藝起加油』。那這個狀態它講的是,我們每個藝術家提供作品在網路上,是多了一個我們平常藝術市場上,不太會看到的一個現象存在。」
藝文產業向來有「先百業而衰,後百業而興」的特性。當未來疫情結束,全球經濟回暖,藝文產業還需要花多久的時間復甦,還是個未知數。武漢肺炎這隻超級黑天鵝,考驗的是整體藝文產業的體質。也許應該要沉澱思考,未來若再度面對相同的突發事件,藝文產業有沒有能力去因應,增加「抵抗力」。
廢人廢話
徐嘉璟
誤入新聞系の社會四老寶貝,可以叫我夾緊,我會夾給你看,但不要叫我加緊腳步走,很累。
廢廢相報
記者|吳冠伶 徐嘉璟 陳庭寬
指導|李法賢
copyright©2020 廢報
贊助我們
校園 體育 藝文 關於我們+

疫情衝擊藝文經濟


紓困政策是解藥還是幻影

2020-05-25 徐嘉璟、陳嘉怡、林昕璿、黃子珊
#藝文紓困 #疫情 #文化部
【記者陳嘉怡、徐嘉璟、林昕璿、黃子珊綜合報導】台上歌聲嘹亮,舞姿翩翩,舞台劇演員們正密集地進行排練。但是受到武漢肺炎疫情影響,原本五月初就要展演的舞台劇《再見歌廳秀》,已經延期到下半年。預計演出的另一齣舞台劇也延至年底。 然而檔期一旦更換,劇團就得承受前期行銷與製作費用的巨大損失。不只劇場界飽受衝擊,其它展覽活動也紛紛受到影響,前所未有的打擊正撲向藝文產業。
故事工廠執行長林佳鋒說:「包含辦公室的營運管銷,然後再加上票房上面的損失,大概有1532萬左右。過去一個禮拜,大概可以賣80到90萬左右的票券;那疫情開始之後,一天賣的票不到2萬塊,一個禮拜賣不到20萬的票券。到了三月底票房,都已經出現負數了。此刻其實面對藝術票房寒冬,相信這應該是所有的團隊都面臨到的困境。」
為了幫助藝文產業度過寒冬,文化部啟動藝文紓困補助辦法。受到疫情衝擊的藝文團體,除了可以向政府申請貸款利息補貼,也可以針對疫情造成的財務損失,申請藝文紓困補助,範圍包括人員薪資、行政支出、場地租金和製作費用。
文化部部長鄭麗君表示,事業和自營工作者都可以提出(藝文紓困補助)申請,「我們(文化部)當時這樣規劃的核心想法就是,我們對藝文產業的紓困,最重要的目的是支持整個產業裡面的藝文工作者一起渡過難關。讓人才不要流失,讓理想不被放棄,那疫情過後振興才有可為。」
為確保靠接案維生的藝文工作者,能夠證明自己的工作受到影響,提出補助申請,文化部目前提供三種管道。接案工作者可直接提出受影響的工作合約,或是納入合作事業一同申請補助。也可選擇勞動部的方案,接案工作者只要有在藝創工會投保,即可透過工會提出補助申請。
在藝文事業團體方面,補助上限為250萬元,包括人員薪資、營運資金補助,以及因應提升補助計畫。鼓勵藝文團體持續創作,以提升表演品質。如果大型團體有更高的周轉需求,則適合申請艱困事業營運補貼,不受250萬元限制。
丞舞製作團隊舞團經理許慈茵說:「我覺得非常直接損失,的確就是在財務上面的損失。為了保有團員他們還是可以繼續去做這樣的訓練,我們必須要有相對應還是會有支出他們。我覺得在這個上面,有非常強烈的信念是,我們絕對不要去虧待團員他們的努力跟他們的信任。承舞製作沒有因為疫情,去損失掉任何一個團員,舞團在思考的永遠是我們要怎麼走更長遠。」
政府的紓困思維在於,確保藝文工作者不會因為疫情,而被裁員或停止工作,以維持藝文產業的活動能量。但政府的紓困措施,還是無法照顧到所有的藝文工作者。
表演藝術聯盟祕書長李孟融解釋:「這些受衝擊的委任或承攬藝術工作者就有點像『假性的失業』,因為工作被延宕,而導致無法執行現在的業務,但無法主張失業。這有兩種層次,一個層次叫做,一旦到文化部的紓困補助的時候,無法提出合法的證明說,我真的就是失業。所以剛剛提到的合約就變得很重要,他可以真實地來反應說,我這個疫情真的影響到了工作期程,因此收不到錢。另一個狀況是失業認定的條件有障礙,因為這些人從來不是勞工。」
藝術創作者職業工會秘書長謝毅弘表示,表演跟視覺藝術行政人員應該有30%到40%是承攬人員,「但是它應該是朝向雇傭,因為他就是跟上班族一樣,早上8點上班,晚上6點下班,然後中間他的主管會命令他一大堆東西。那這個應該是逐步去改善行政或技術人員的勞動條件,讓他們朝向雇傭化,這是對整個產業都有幫助的。五年十年就一大批的人退出產業圈,讓人才沒有辦法連續下去。」然而雇傭契約雖然保障多,卻跟創作者有衝突。謝毅弘解釋,因為僱傭的監督管理很重,要完全去監督管理創作者,跟創作這件事情有衝突。
除了失業認定的問題之外,因為每個藝文團體的運作模式不同,所面臨到的衝擊程度也各有差異。政府想要解決各類藝文團體的問題,應該要深入瞭解藝文產業的特性,才能開出對症下藥的政策。
台灣視覺藝術協會理事長吳尚邕說:「視覺藝術跟表演藝術這邊有一個比較大的根本不太一樣,以表演藝術來說,它們(表演藝術)主要的一個收入來源很明確。我聽一場音樂會,我看一場表演,我看電影也好,它都是票房。以視覺藝術來說,視覺藝術的一個展覽,都是免費的佔大多數,普遍是一個銷售藝術品。這一個項目區作為一個主要的一個營運收入,申請者他不是說非常的有辦法提出說,那我到底這一檔展覽沒有辦或延期了到底有多少損失。」
由於藝術產業的創作週期長,需要長時間的準備和醞釀,才能讓一部好的作品登場。然而當藝術工作者無法維持生計,被迫從事其它可以維持穩定收入的行業,藝術產業的人才就會流失。即便將來疫情退燒,只要藝術工作者缺乏練習,就沒有辦法立刻回歸舞台。疫情對藝文產業造成的衝擊,也就不會馬上消失。
即使表演活動暫停,林佳鋒表示,故事工廠團隊並沒有停下腳步,「排練場還是每天在排練,不管是技術部門表演人,或者是我的編導的團隊,他們每天早上十點鐘就開始排練。我有跟我的同仁講一段話:『此刻疫情即便那麼的嚴峻,但是我不會放棄你們,你們好好的工作。度過這一段之後,我相信我們會越來越好。』」
李孟融說:「大家都說一天不跳舞,只有你自己知道,兩天只有你隔壁的舞者知道,三天觀眾都知道了。身體跟肌肉是會發生改變的,一旦沒有作品或舞團支持他每天可以排練,那這些表演者它的身體和肌肉型態會發生改變,熟悉身體、熟悉舞碼、熟悉舞台的方式也會改變。」
故事工廠藝術總監黃致凱說:「我覺得我們就像十日談裡的人物,在這個瘟疫在全世界到處蔓延的同時,我們走進了劇場,暫時和現實世界隔離。我們藉由說故事,來撫慰我們的心靈。當然我知道當我們離開劇場的時候,這場瘟疫並不會結束。」
疫情就像是放大鏡般,將藝文產業長期以來累積的問題,重新攤在陽光下檢視,讓藝文產業獲得反思的機會,將危機化成轉機,提出一些不同的因應做法,也可以嘗試其它的創作方式。
吳尚邕說:「我們藝術家跟藏家之間,因為疫情,然後去搭建的這個臨時性的一個藝文發表的一個替代性機制,可能是一個在網路平台上販賣作品的形式。然後去做一個互助簡單來說的話,台灣的這個名稱叫做『藝起加油』。那這個狀態它講的是,我們每個藝術家提供作品在網路上,是多了一個我們平常藝術市場上,不太會看到的一個現象存在。」
藝文產業向來有「先百業而衰,後百業而興」的特性。當未來疫情結束,全球經濟回暖,藝文產業還需要花多久的時間復甦,還是個未知數。武漢肺炎這隻超級黑天鵝,考驗的是整體藝文產業的體質。也許應該要沉澱思考,未來若再度面對相同的突發事件,藝文產業有沒有能力去因應,增加「抵抗力」。
廢人廢話
徐嘉璟
誤入新聞系の社會四老寶貝,可以叫我夾緊,我會夾給你看,但不要叫我加緊腳步走,很累。
廢廢相報
記者|吳冠伶 徐嘉璟 陳庭寬
指導|李法賢
copyright©2020 廢報
贊助我們